地图服务
坐标信息
海底地名
潮汐潮流站点 海丝之路港口 海洋灾害
总体灾情
x
对比分析
x
损失统计
x
对比分析
x
预警信息
x
地震次数:0
预警次数:0
引出地震次数:0
月度次数
x
海域统计
x
近十年对比分析
x
x
知识文献
x
标题 机构 作者
共  条数据
发文趋势
x
热词
x
灾害事件
x
台风编号 台风名称 发生时间 受灾地区 死亡失踪人口(人) 直接经济损失(亿元) 操作
灾害事件
x
受灾地区 发生时间 死亡失踪人口(人) 直接经济损失(亿元) 引起海浪原因 操作
灾害事件
x
影响海域 初冰日 终冰日 操作
灾害事件
x
地理位置 震级 最大波幅 潮位站/国家 海啸类型
灾害事件
x
地区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操作
灾害事件
x
发现海域 类型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操作
科学数据
x
数据类型 数据时间 数据量 数据格式 操作
研究机构
x
共  条数据
x
共  条数据
研究专家
x
共  条数据
x
查看更多
名词解释
x
风暴潮:热带气旋、温带气旋、海上飚线等风暴过境所伴随的强风和气压骤变而引起叠加在天文潮位之上的海面震荡或非周期性异常升高(降低)现象。
命名规则:台风风暴潮一般按照“台风编号+‘台风名称’+台风风暴潮”命名,如由2020年第4号台风“黑格比”引发的风暴潮,命名为2004“黑格比”台风风暴潮。温带风暴潮一般按照“ ‘风暴潮过程发生时间’+温带风暴潮”命名,如2020年11月19日发生的温带风暴潮,命名为“201119”温带风暴潮。
警戒潮位:指防护区沿岸可能巾现险情或潮灾,需进入戒备或救灾状态的潮位既定值,从低到高分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四个等级。
四色警戒潮位说明
警戒潮位分级 说明
蓝色警戒潮位 指海洋灾害预警部门发布风暴潮蓝色警报的潮位值,当潮位达到这一既定值时,防护区沿岸须进入戒备状态,预防潮灾的发生。
黄色警戒潮位 指海洋灾害预警部门发布风暴潮黄色警报的潮位值,当潮位达到这一既定值时,防护区沿岸可能出现轻微的海洋灾害。
橙色警戒潮位 指海洋灾害预警部门发布风暴潮橙色警报的潮位值,当潮位达到这一既定值时,防护区沿岸可能出现较大的海洋灾害。
中国台站观测数据 指防护区沿岸及其附属工程能保证安全运行的上限潮位,是海洋灾害预警部门发布风暴潮红色警报的潮位值。当潮位达到这一既定值时,防护区沿岸可能出现重大的海洋灾害。
海浪:由风引起的海面波动现象,主要包括风浪和涌浪。按照诱发海浪的大气扰动特征来分类,由热带气旋引起的海浪称为台风浪;由温带气旋引起的海浪称为气旋浪;由冷空气引起的海浪称为冷空气浪。
有效波高:将某一时段连续测得的所有波高按大小排列,取总个数中的前1/3个大波波高的平均值,称为有效波高。根据国际波级表规定,海浪级别按照有效波高进行划分。有效波高大于等于4米的海浪称为灾害性海浪。
海浪级别划分
海浪级别 有效波高
微浪 Hs<0.1
小浪 0.1≤Hs<0.5
轻浪 0.5≤Hs<1.5
中浪 1.25≤Hs<2.5
大浪 2.5≤Hs<4.0
巨浪 4.0≤Hs<6.0
狂狼 6.0≤Hs<9.0
狂涛 9.0≤Hs<14.0
怒涛 Hs≥14.0
海冰:所有在海上出现的冰统称海冰,除由海水直接冻结而成的冰外,还包括源于陆地的河冰、湖冰和冰川冰等。
浮冰边缘线:指浮冰区与海水交界线。浮冰范围指从海湾底部沿海湾中线至海冰外缘线的距离。冰期指初冰日至终冰日的时间间隔。冰厚指海冰冰面至冰底的垂直距离。
海啸: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巨大岩体塌陷和滑坡等导致的海水长周期波动,能造成近岸海面大幅度涨落。根据引发海啸的原因可分为地震海啸、滑坡海啸和火山海啸;根据海啸源与受影响沿海地区的距离可分为局地海啸、区域海啸和越洋海啸。
赤潮:海洋中一些微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增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引起水体变色或对海洋中其他生物产生危害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绿潮:海洋中一些大型绿藻(如浒苔)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增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导致生态环境异常的一种现象。 绿潮覆盖面积是指绿潮发生海域海面漂浮绿潮藻的面积之和。绿潮分布面积是指监测的大面积绿潮和开阔水域之间的分界线所包围的面积。